近日,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史记》国际翻译研讨会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闭幕。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捷克等国的二十余位汉学家,围绕司马迁《史记》核心篇章的翻译与学术阐释展开深度研讨,助力中华典籍全球传播。
本次研讨会由威斯康星大学荣休教授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主持,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徐宝锋线上出席研讨会并作主旨演讲。
徐宝锋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国际理解中国的重要学术资源。其翻译面临三大挑战:一是56万余字的巨量文本工程;二是需转译西方不熟的历史背景;三是深层中国哲学思想(宇宙观、伦理观等)的跨文明转换,本质是东西方文明对话。世界汉学中心以推动文明互鉴为使命,已建立全球37国汉学家理事会及21个海外分中心,召开多区域汉学会议。他呼吁凝聚国际力量加速《史记》传播,并诚邀学者入驻世界汉学中心深化合作,中心将继续支持青年学者海外科研,共促中华学术瑰宝全球共享。
本次研讨会系该项目中断十年后重启的重要国际学术活动。会议聚焦《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乐书》《封禅书》等五篇关键文本,逐章解析历史语义与跨文化转译难题,为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学术版《史记》第三、四卷及南京大学出版社大众读本提供译研支撑。
世界汉学中心学术团队全力完成会议组织,与慕尼黑大学、威尼斯大学等机构学者形成高效协作机制。与会专家通过分组研讨与全体会议,就历史叙事策略、礼乐制度术语等达成多项译注共识,推进《史记》英语译注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在严谨学术研讨之余,参会者参访威斯康星州议会大厦、萨西奶牛场等文化地标,并于麦迪逊联合露台举行学术交流晚宴,以多元视角拓展典籍研究的当代价值。
倪豪士教授表示:“新一代汉学家和中国青年学者的加入为《史记》译研工程注入持续动力,世界汉学中心学术团队的深度参与彰显了全球汉学协作新模式。”本次研讨成果将直接推动《史记》译本的学术出版进程。
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中心依托北京语言大学丰富的汉学研究资源,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建构学术服务和研究平台,凝聚全球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打造世界汉学家母港与世界汉学“根服务器”。
通过世界汉学家理事会、世界汉学中心、世界汉学家大会三层汉学组织架构建设完成全面深入的世界汉学体系,世界汉学中心在全球完成50个海外分中心与国别理事会的点位布局,打破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形成全球性的联络沟通网络,联络沟通了100多个国家、近5000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研究与知识资源,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世界汉学中心致力于促进汉学家与汉学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汉学学科发展,培养汉学学术新人才,与汉学家共同建构跨越空间的汉学(中国学)学术共同体。世界汉学中心将依托其深厚的汉学学术资源,持续邀请更多海外优秀汉学大家入驻世界汉学中心从事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让世界汉学中心成为世界汉学家的学术研究母港,帮助汉学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建设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新传播体系。使世界汉学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学枢纽,推动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回归中国,并阔步走向世界。
2025-08-06
2025-08-05
2025-08-04
2025-08-01